2025 年 1 月,香港拔萃教育的办公室里,一面 "福建中学录取通知书" 在灯光下格外耀眼。这张迟到的喜报背后,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教育突围战 —— 为一名原计划 9 月入学的港宝,在 3 个月内完成从学术断层到名校录取的逆袭。

一、紧急插班:当 "计划" 遇上 "变化"
港宝父亲通过高才通获得身份后,原计划让双胞胎女儿 2025 年 9 月入读香港中学。然而 2024 年 12 月,父亲突然在港落实工作,希望孩子尽快插班春季学期。此时距福建中学插班考试仅剩 87 天,而孩子的学术体系仍停留在内地:英语笔试尚可,但口语卡顿;数学应用题思路与香港 DSE 体系脱节;更关键的是,福建中学作为爱国亲中 Band1 名校,对学生的家国情怀、时事认知有特殊考察要求。
二、定制化突围:3 人团队的 "精准爆破"拔萃教育迅速组建 "学术 + 面试 + 家校" 三人小组:
- 学术组:拆解福建中学近 3 年插班真题,发现 "时事分析" 占面试 30%,立即定制《香港社会通识 30 讲》,结合国安法、国民教育等热点,设计 "假如我是升旗手" 等情景模拟题。
- 口语组:针对孩子 "哑巴英语",采用 "港式浸淫法":每天 20 分钟 TVB 新闻跟读,周末安排香港在读生线上陪练,甚至将《声生不息》粤语歌改编成口语训练素材。
- 家校协同:家长每日上传孩子晨读英文音频,老师逐句纠音;父亲通勤时播放《香港家书》节目,潜移默化培养 "狮子山精神" 认知。
三、冲刺时刻:孩子的 "我可以"VS 家长的 "不缺席"
最令人动容的是孩子的韧性:在完成内地学校作业后,每晚坚持 1.5 小时香港课程,周末全天模拟面试。当老师心疼她太辛苦,孩子却说:"福建中学的学姐说,面试时要讲自己参加过的爱国活动,我想把学校的红领巾故事讲给校长听。"
家长的配合同样关键:母亲辞去兼职,每天录制孩子的粤语会话视频;父亲将车载音响换成《铿锵集》访谈,让孩子在通勤时 "浸泡" 香港社会议题。这种家校同频,让孩子在面试中自然流露出对 "国民身份" 的认同 —— 当被问及 "如何理解爱国" 时,她举了在内地参加党史馆的经历,当场获得面试官点头。四、录取背后:比成绩更重要的 "适配度"2025 年 1 月 15 日,福建中学的录取电话打来时,团队正在复盘模拟面试。校长特别提到:"孩子在回答 ' 最骄傲的事 ' 时,没有讲竞赛获奖,而是说作为班长组织了 ' 粤港少年云升旗 ' 活动。这种真实的家国情怀,正是我们看重的。"写在最后:教育不是魔法,而是精准的 "看见"这个案例最动人的,不是三个月逆袭的传奇,而是教育机构对 "适配度" 的深刻理解 —— 当大多数机构还在堆砌课时,拔萃团队却在研究福建中学的 "隐性考核标准":从国民教育认知到港式思维习惯,从学术补漏到价值观共鸣。正如顾问老师所说:"我们不是在做应试培训,而是帮孩子找到与学校同频的 ' 精神密码 '。"
(文末提示:如果您的孩子也面临香港插班挑战,点击右方客服链接,联系我们获取《Band1 中学插班核心能力评估表》,让专业团队为孩子定制 "精准适配方案"。)目前姐姐已入读福建中学,妹妹因英语基础选择 9 月入学,凭借 "直系亲属加分" 优势,正在接受针对性提升。拔萃教育 2025 年 Band1 中学录取榜,因这个 "姐妹花故事" 继续书写新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