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教育资讯 > 升学攻略

国内双非院校低GPA,3个月录取香港研究生心得(二)

来源:拔萃教育
时间:2021-04-19
手机阅览

手机扫一扫

分享到:

他人的不看好都对,但你也没有错——努力当条了解自己的漏网之鱼

作者前言:申请留学没有公式也没有对错,本系列共三篇文章,仅为分享个人在自身条件下(私立大学毕业、低 GPA、有一年外商公司经验,不找代办、没有补习,有经济压力),申请上香港硕士的留学心得与经验,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,斟酌参考:

本篇重点:

1. 申请规划;

2. 选择学校与 Program;

3. 面对分数与申请机会之心态。

wps43.png

一、申请规划:宁可「读不完」,不做无效的努力

在各大留学讨论版上,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工具和 excel 表,以及各种「步骤」,帮助申请者规划准备申请的时程。但每个人的背景、个性与学习能力都不同,能够花在准备上的时间也不一,因此,通常需要完全不同的时程规划,也没有所谓的「标准公式」。

这里想要对话的对象,是和我一样不擅长考试,从小到大都不是什么「读书天才」的人。我想分享一个诚心的建议:「谁的方法才对?要听谁的比较有效率?怎样才能速成?⋯⋯上述这些你暂时都不需要担心。需要你静下心来思考的,只有一个重点:『自我认知』。」

要知道,在论坛上分享的学生,绝大部分都是读书很有两下子的人,要么是国内985211毕业,要么是全系第一名,平时成绩考了 90 分,也会说自己失常的也不少。要是您平时成绩你只考了 9 分,参考他们的心得虽然有帮助,但不见得适合你。

讲这么多,无非就是想分享一个重点:了解自己,为自己设定一个有效而可行的时程表,不要因为别人一天读 50 页,你就要读 50 页(然后忘了40 页)。一旦有了这个认知,这个表长什么样子,其实已经不太重要了。

在ST国际教育老师,帮我撰写了一份非常周密详细的申请计划表,仅分成2个 tab:分别是各个学校申请日期及重要信息,以及 TOEFL 与 GRE 等各个考试材料的读书进度。

关于考试的念书进度,我以「大目标」开始往回建立「小型目标」:以《词汇的力量》(Verbal Advantage)这本准备留学大都会使用的参考书为例,假设你希望在3个月内全部读完,就以此往回推到你每周必须念多少,甚至每天要读几页──每天确认自己完成当日的小目标,并在隔一天或隔两天后,验收前2天的读书效果,用 Quizlet 网站建立清单,或用一些小游戏来考自己,确认自己有吸收进去,再往下一个目标迈进。

先以此实验一周,一旦发现自己完成不了目标,或者是无法吸收,马上调整进度以及念书心态,在两周内确定新的进度表──宁可读不完,也不要以无效的方式持续下去。每个教材都要建立类似的表单,并且用意志力强迫自己每天彻底执行。

再说一次,其实我的表格进度长什么样子一点也不重要,如何准备考试的文章也已经非常多了,这里强调的重点是「认知」: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有效方法,勿盲目学习。

wps44.png

二、选择学校与 Program:知己知彼,展现独特性当「漏网之鱼」

上一篇提过:我只有3个月准备期,时间非常紧张。那时候决定自己找ST国际教育,是看重他们的香港本土留学机构的申请优势,且申请全过程全部有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督导。他们没有和我说申请这个我「没机会」,或申请那个来「保底」什么的──他们对香港院校的申请和招生规则,有非常深厚的见解,也有15年的申请经验,有数以万计的申请案例供我参考,确保选择的选校是适合我。他们也对我的个人情况,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面对面沟通,挖掘我身上的闪光点。

在这里,我分以下2个不同角度,来看待申请学校和 Program 这件事:学校和你自己。

◆ 学校

每个学校和 Program 的入学申请审核流程不同,但基本上每个科系都会由系上的几位教授组成「审核委员会」,审核委员每年会换人(也可能有固定班底),换句话说,录取的标准有点「看缘分」──也许今年看分数重一点,明年看 SOP 多一点很难说,所以,也不必轻易听信「XX 学院重成绩」、「XX 学校重 SOP 等」说法。

然而,学校教授最在乎的,其实仍不外乎下列几个重点:

1. 你有没有能力在香港学习(如语言能力等);

2. 你的专长背景跟他的研究领域,有没有直接关联;

3. 你是不是一个有潜力的学生;

4. 你在你的竞争群体中,有没有独特性。

其中的 3 和 4,可以说是我们这类「非顶尖学生」的机会点:打个比方,假设今年 A 系所硕士班有 15 个名额,大概系上会预设个不精确的数字,例如 40% 给内地学生名额,或更仔细的「预计招收 20% 亚洲学生」等等。

而大部分录取的人,都是典型的「菁英」(语言成绩好、在校成绩高、得奖多、社团经验丰富等等),但仍会有几个「非典型菁英」的「漏网之鱼」被录取:他们可能拥有与大部分人不同的人生经历或专业背景,也可能拥有非常强大的就学动机等。

这就是许多香港名校所重视的「多样性」(Diversity):整届录取者几乎都是白人和亚洲人,总会看到有那么一两个黑人被录取;90% 都是男性申请者的 program,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女性录取者;95% 都是传统菁英的录取者,但总会有那 5% 的人考试不怎么样、学术纪录也普普,但你认识他以后会发现,这人似乎有那么一点特别⋯⋯

而非「传统菁英」的我们,就是要拚当那一条「漏网之鱼」──美国教育体制,给那些拥有自我独特性申请者开的小小一扇窗,名为 Diversity。

wps45.png

◆ 自己

再次强调,我的对话对象是跟我一样非名校毕业、低 GPA,考试成绩非顶尖的人,希望你要认清一个事实:若你和大家用一样的准备方式,去拼托福成绩、GPA、或是学历,只会更突显你是多么的「普通」,多么「不够优秀」的申请者。

你要拼的,就是在学校角度中,「独特性高」的,那「10% 以下的漏网之鱼」。

你说这样我录取的机会岂不是很低?对,是比那些菁英来得低,但那是应该的,因为你我本就不是典型的菁英申请者。

只是,如果你不去强调你的独特性,那你要么降低标准去申请那些「符合你水平」的学校,要么用「菁英」的准备方式去申请,然后当炮灰。

所以除了在 SOP 和推荐信中,必须主打自己的独特性以外,仔细地选择学校和 Program,对你而言也非常重要:这些选择一定要跟你的背景有非常强的关联性。

则合格可以到系所的教授网页上,了解他们的研究领域和论文,并寻找那些跟你的兴趣关联性很高的教授,写email 给他们,询问他们关于研究主题的专业问题,并表明自己的身分和相关背景。你可以附上自己以前的研究论文,和对于未来自己研究的规划,也同时表明你准备申请他们的program,寻求他们的建议⋯⋯。

聊学校、聊Program、聊研究领域,看似简简单单几句话,其实代表的是许多熬夜研究资料的夜晚。而常常你也得不到回复──这是正常的,重点是不要放弃,继续尝试,寻找直接和学校教授对话的管道,表达你的热情和动机,展现你的企图心和独特性。

要知道,你只要成功建立了「一个」好印象,机会就来了。如果有个申请委员挺你要录取你,除非一些硬标准(如最低语言成绩录取标准)没达到,不然是很难挡得住的。

反观如果你按照菁英们的标准申请流程,你会被拉到他们的竞赛标准之中──就像篮球场上一个后卫挤到篮下,跟中锋打低位单打一样──也不是没有机会啦,只是⋯⋯你懂我意思的。

wps46.png

三、考试分数之于申请机会的心态:没有达到最低门槛,一切免谈

根据版上经验分享、往年录取的数据,以及事实陈述,托福没有破百,基本上申请到名校的机会很低──这个结论完全正确。

看完前面几个段落,我知道读者可能很容易得到一个我认为「考试成绩不重要」的结论。

不,这个认知是错误的:我的想法是,托福成绩在你现有的准备时间和你的条件下,很可能考不到非常理想的分数,所以这不是你该强调的,也不会是你被录取的原因。但你还是要必须考到该系所「最低门槛」以上的标准,否则一切仍是免谈。

讲坦白话,还真的有很多人,是单单因为托福考非常高而被录取的,而他的其他专业领域,都非常非常普通——但那个人不会是你,人家是考试机器,纪录良好的典型菁英,你不是。

所以你的目标,是一定要达到学校系所申请的托福最低标准,然后以此标准去往上冲刺,如果连申请最低分数标准都达不到,那什么「独特性」都不用谈了──因为你会被直接定义为「没有能力在英语环境学习」的申请者。

而如果你尽了力,考过了申请标准,但是得不到很理想的分数,你会看到很多人说如果你没有 XX 分,就不用申请这些学校了──这时请不要急着气馁或反驳,以统计学的角度,他们完全正确。

但记得,你要拼的是当那「以独特性被录取的漏网之鱼」──所以他们是对的,但你也没有错。

如果这个 program 和你的专业背景关联性极高,尽管申请吧!当一条对自己有清楚认知的漏网之鱼。

wps47.png